海报新闻评论员 刘瑞琪在线股票配资开户
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划定,一场无声的志愿填报战役正在悄然拉开帷幕。张雪峰团队志愿填报服务的主打产品过万元,几分钟被一抢而空;各种志愿辅导机构的广告铺天盖地,从几千元的咨询到几万元的“一对一”定制方案,不菲的价格和五花八门的服务看得考生和家长眼花缭乱。“真的需要花上万元找人帮忙填志愿吗?”类似疑问占领着各大社交平台。
高考志愿填报是一场信息战,也是一门关于焦虑的生意。“考得好不如报得巧”“同分不同途,分数决定人生岔路口”“志愿比分数更重要”等等口号被机构不断渲染,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,这不仅是基于一个数字的选择,更是决定了未来人生走向的分岔路口。焦虑营销推动着市场数据不断升高,艾媒咨询最新报告显示,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10.9亿元,超九成考生愿借助专业服务规划志愿。
在这种情况下,选择有着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机构与专家并无不可,能够为考生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科学的报考分析。然而目前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属于新兴服务,市场良莠不齐,在高昂的收费下,部分所谓的“资深规划师”短期培训即可上岗,知识储备甚至不及用心研究的家长。曾有考生花5499元请高考规划师填报志愿,96个本科和61个“3+2”专本贯通专业志愿全部滑档,令人气愤的同时也为考生感到惋惜。
这些着急收割的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,再放出“保录取”“内部数据”“专业团队”的话术,催生着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。上游是速成培训的灰色生意,中间是规划师的专业性注水和机构服务责任注水,下游甚至是大型机构将志愿填报服务的层层外包……一旦志愿填报失误,考生还面临着退款难、维权难的困境。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专业性非常强,不仅对于从业者的政策把握能力、视野、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要求都很高,更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,绝不是短时间内看几本书、参加几次培训就能够胜任的。
针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市场乱象,强化行业监管与追责机制迫在眉睫。教育部门需联合工商机构建立准入标准,取缔“3天拿证”的速成培训,要求服务数据透明化、责任主体明确化,建立服务规范,制定好从业标准。同时,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也可以补足一部分短板。目前教育部“阳光志愿”系统的升级已经释放积极信号,如山东今年首次为考生提供专属的志愿填报服务系统,能够智能筛选志愿,为考生提供专业倾向测评。还可以进一步整合高校招生平台、就业大数据、学科评估结果,构建出可供考生和家长参考的权威动态数据库。
更重要的是,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人生大事上,考生与家长要提前做准备,通过多种渠道理性筛选信息,结合地区、兴趣、就业等多方因素,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,把人生抉择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。
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